2022年元旦假期,苏州电影票房全省第一!
苏州人真的很爱看电影,也很懂电影
《江苏地方文化史•苏州卷》中就记录了一位爱电影、懂电影的苏州传奇文人——周瘦鹃
他是文人、是诗人,是翻译家,是出版人,也为中国影史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周瘦鹃(1895-1968),一生笔耕不辍,精通诗歌、散文、戏剧和小说,翻译和创作都很有成就,在通俗小说创作方面,有着“哀情小说巨子”之称。周瘦鹃的代表性作品有《恨不相逢未嫁时》《遥指红楼是妾家》《此恨绵绵无绝期》《阿郎安在》《画里真真》等。
周瘦鹃还翻译和创作了大批爱国小说,其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关头的近代中国,每每能赢得读者的厚爱并激起思想上的共鸣。 ——《江苏地方文化史•苏州卷》
01
被鲁迅点赞的“文字劳工”
1936年,鲁迅等起草《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》时,江苏吴县(今苏州)的两位作家:包天笑和周瘦鹃赫然在列,在当时他们被认为是通俗作家的代表人物。而周瘦鹃翻译的《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》,更被鲁迅誉为“近来译事之光”。
这位被鲁迅点赞的“宝藏男孩”周瘦鹃,除了市民大众文学作家的身份,还集著、译、编等才能于一身,更是涉猎电影、园艺盆景等多个方面。
周瘦鹃(1895——1968)祖上是里下河泛舟来苏的船民,后定居于苏州。他的父亲是“江宽”轮上的会计,终年来往于上海和汉口之间,共生有三子一女,周瘦鹃排行老二。
小小周瘦鹃的成长路途充满坎坷,6岁丧父,此后,全靠母亲做裁缝维持生活。好在周瘦鹃争气,以免费生考入上海民立中学,入学后,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欧美名作家的原著,并开始习作小说和试译外国作家的佳作。
就在毕业前夕,周瘦鹃大病一场,连毕业考试也未能参加,但校方鉴于他平时成绩优秀,破例给他发了毕业证书,毕业后还得以留校任教。
但按部就班地读书、当老师,并非周瘦鹃的终极理想,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文学梦。
1910年,周瘦鹃还在念中学时,便开始尝试创作,他将一篇描写法国军官爱情故事的笔记,改编成了八幕话剧《爱之花》,该剧便是他的处女作,此后还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小说月报》上发表。后来被中国电影的奠基人郑正秋搬上了舞台,在武汉演出,轰动一时。
彼时,正是社会文化日新月异发展之际,周瘦鹃生逢其时,他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,从业余创作正式“下海”成为职业作家。凭借当时媒体的飞速发展,如此多产的周瘦鹃,很快就在大众文坛上占得一席之地,说是“声誉益隆,几乎红得发紫”也不为过。
周瘦鹃是个勤劳的“码农”,他常自称是“文字劳工”:“吾们这笔耕墨耨的生活,委实和苦力人没有甚么分别,不过他们是自食其力,吾们是自食其心罢咧。”他的自况也得到同行的公认,许廑父称他“平生无嗜好,每日治事,至15小时,常自称日文字之劳工。”
据不完全统计,在《礼拜六》创刊前,周瘦鹃共在刊物上发表了58篇文章。
1914年6月起,他成了鸳鸯蝴蝶派周刊《礼拜六》的台柱,在前后期《礼拜六》周刊200期中,147期有他的供稿,共刊152篇,创作计83篇,翻译计69篇等。
1917年翻译出版《欧洲名家短篇小说丛刊》三集;1920年主编《申报》副刊《自由谈》,后自办《半月》杂志;1921年主编《礼拜六》,1922年至1945年曾自办刊物《紫罗兰》等。
02
影迷周瘦鹃
除了写作、当编辑等文字工作外,周瘦鹃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,有着看电影的爱好。徐耻痕在《中国影戏大观》(1927年)这样评价周瘦鹃:“君之影戏癖,历十年而不衰。”
当时,周瘦鹃看的影片涉及各类题材,古今中外的电影他倒也不挑剔,都爱去影院看看,为早期中国电影贡献了不少票房。
1925年4月,他去影院看了部古装片后,写道“上海大戏院近日映白十眉氏之圆颅英雄,允为古装影片中难得之杰作……诚电影界奇才也。”
外国片占据了他观影片单中的大半,对一些好看的外国片他也会毫不吝惜赞美之词,“兹此片已来吾国,映演于爱普庐(上海一电影院名称),予既读嚣俄先生之书,又得观此影片,自诩眼福之厚,为年来第一。”
和现代人一样,去影院看电影也是周瘦鹃与朋友社交的一大方式,他时常会约上三五好友去饭馆搓一顿,再一起去影院看电影,“辄偕李常觉、陈小蝶、丁慕琴诸君先就倚红楼聚餐。餐罢则往爱伦观新片。”这种事对他来说稀疏平常,他在1927年5月15日的《志新影片重返故乡》一文中也记录了和丁慕琴、张光宇一同观影的经历。
作为文字工作者,看完电影自然要评价一二。鉴于其在观众中的影响力,就连当时电影业内人士也很注重周瘦鹃对影片的评价。著名导演卜万苍在《湖边春梦》上映前,就专门写信给周瘦鹃,邀请他来看,“卜君函约往观,谓此片他日公映,未必能叫座,顾君来一观,或喜之也”。映后,卜万苍还专门在门口等待周瘦鹃,询问其对影片的意见。
有时,周瘦鹃一天甚至要看几场电影,再将看过的几部电影放在一起评论,如他写的《战功与悔不当初》一文,就是评论大中华影片公司的《战功》与晨钟影片公司的《悔不当初》,“一文写二影”这也足见他在电影人与观众心中的地位。
除了自己写影评,周瘦鹃还常向电影人约稿,如他主编的《紫罗兰•电影号》就汇集了许多文人和影人的文章。如被誉为“东方卓别林”的电影理论家徐卓呆,就曾受周瘦鹃约稿,让其“述开心公司之内容”。著名导演程步高被约稿后表示,“将各公司已出或将摄之影片,列表于后,以答瘦鹃先生征稿之盛意焉。”
03
电影跨界
1924年,周瘦鹃就开始了自己的“电影跨界之路”。
《水火鸳鸯》是他编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,该片由程步高导演,汪曼丽、汪小达、陆韫贞主演,这是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。
故事讲述了少年李自新潜心美术,他每天到郊外写生。一天,他碰到了富家女王慧珍意外落水,听到呼救声的李自新急赴救援,还将慧珍送回家。后自新家中意外失火,无处可归,住到了王家,慧珍对自新逐渐由感激转为爱恋,最终两人终成眷属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片角色全由儿童演员扮演,演员平均年龄为10岁左右。
其实从这部电影剧本,便能看到周瘦鹃的电影观,他认为:“盖开通民智,不仅在小说,而影戏实一主要之锁钥也。”
秉持着这一创作理念,周瘦鹃又在1926年根据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•马介甫》改编了电影剧本《马介甫》。
1928年,周瘦鹃的处女作《爱之花》被改编成了故事片《美人关》,搬上大银幕,该片由郑正秋任编剧、卜万苍任导演。
1931年,汪福庆等与研究有声电影的竺清贤合作,拍摄了片上发音有声故事片《春风杨柳》,他们特别请来了周瘦鹃负责剧本修正,该片于1933年3月在上海等地公映,这也是唯一一部最终被摄制成有声电影的由周瘦鹃编写的电影剧本。
周瘦鹃的电影实践远不止于此。
1925年,他还在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邀请下,担任《大中华百合特刊》的主编。
该刊为不定期刊,他先后为该公司摄制的影片《小厂主》《透明的上海》《同居之爱》《马介甫》等出版特刊。1926年,创刊于上海的《电影画报》(3日刊,8开4版),也是由周瘦鹃等担任主编及撰稿人等。
而今
距离周瘦鹃的首部电影《水火鸳鸯》上映
已有近百年
可他的电影梦
仍在江苏这片热土延续
大银幕中
光影依旧
热爱依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