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史”教育电影课丨“上甘岭”战场的催泪弹,打入观众心里半个多世纪-光影江苏
“四史”教育电影课丨“上甘岭”战场的催泪弹,打入观众心里半个多世纪
0
发布时间:2021-07-25 19:51:47

现代快报讯(记者 宋经纬)" 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响两岸 ……"65 年前,一首《我的祖国》横空问世,让全国观众为之感动。随后电影《上甘岭》,更如一枚催泪弹,打进观众心里,永远记住了那群英勇的志愿军战士。

顽强战斗 24 天,他们是最英勇的志愿军

目前,江苏八部门联合推出的 " 四史 " 教育电影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选中的 20 部影片中,《上甘岭》是 " 大热门 " 之一。

1956 年冬天,电影《上甘岭》的上映,引发全国轰动。影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,沙蒙、林杉执导,高保成、徐林格、刘玉茹等主演,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《二十四天》,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,志愿军某部八连,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,与敌人浴血奋战,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。

电影开篇部分,便是敌军进攻上甘岭。激烈地战争场面,火爆的火力对抗,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。坑道内,每天都有战士伤亡,他们不仅要和坑道外的敌人作战,更要与自我生存作斗争。缺水、缺粮、断电,战士们相互鼓励、互相关心,坚持战斗了 24 天,最终一举歼灭了敌人,让观众了解、记住了这些英勇的战士们。

唯一的女性角色,让人眼前一亮

看过《上甘岭》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幕——在幽暗闭塞的坑道中,卫生员王兰动情歌唱《我的祖国》,受伤的战士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。1954 年秋天,编剧林杉写完电影《上甘岭》的剧本初稿,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,直到看见一篇志愿军女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的报道,林杉决定在电影中增加一个女性角色。

卫生员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,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伤员救治。每天她要给伤员打水、打针、换药、喂饭、洗绷带,工作十分艰苦。然而,不管工作有多累,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,像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。

于是,在剧本创作中,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 " 归队 " 了,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: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。实际上,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,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、女卫生员的身影,带着同仇敌忾的斗志,和热血男儿并肩扛起保家卫国的使命。

为了这首主题曲,作曲家 " 刘炽死了 "

" 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响两岸,我家就在岸上住,听惯了舵公的号子,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……" 电影中,主题曲《我的祖国》成为一代人的难忘记忆,每当音乐响起,眼泪都禁不住要夺眶而出。其实,这首名曲曾经历 " 难产 "。

或许是期望太高的缘故,电影《上甘岭》拍完时,主题曲却还没个着落。导演沙蒙情急之下,找来词作家乔羽迅速填词,又找来曾创作歌剧《白毛女》的作曲家刘炽,恳切地提出要求:" 我希望这支歌随电影的演出传遍全国,而且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经久不衰 ……"

面对这样的高要求,刘炽压力山大。刘炽调查研究了 1949 年至 1955 年人们喜欢唱的歌曲,从中选出 10 首歌曲反复倾听,最后从一首《卢沟问答》中找到了灵感。刘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创作时,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,在门上贴了 " 刘炽死了 " 的条子。

歌曲完成后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闻讯马上拿了去播出了,引起全国强烈反响。1956 年电影《上甘岭》播映后,这首歌更是趁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全国城乡,成为各类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。

4 月 20 日起,由江苏省委宣传部、省委组织部、省委省级机关工委、省委党史工办、省委教育工委、省电影局、省国资委、省总工会主办,现代快报 +、各市委宣传部承办,中国电影资料馆支持举办的 " 四史 " 教育电影课,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。这部《上甘岭》也被选为片单中 20 部经典电影之一,除此之外,还有《解放了的中国》《白毛女》《柳堡的故事》《党的女儿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《红色娘子军》《李双双》《红旗谱》《早春二月》《五朵金花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《小兵张嘎》《英雄儿女》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《烈火中永生》《闪闪的红星》《小花》《长征》等。这些影片在 4 月中下旬到 10 月间,将在江苏 13 个设区市的 300 家定点影院展映,票价均采取统一优惠价,仅 20 元 / 张。

(中国电影资料馆供图)

评论
推荐